地产国央企滤镜
在二十年难得一遇的地产地产寒潮下,越来越多民企因为“寒凉体质”而相继倒下,国央那国央企是企滤不是就不那么“寒”了?
答案是:并不是。看完今年地产半年报,地产就能明白地产寒气之下,国央没有哪家房企能幸免。企滤哪怕最安全的地产国资房企,也会发生暴雷、国央退市,企滤也会踩中“三道红线”。地产
正如前段时间,国央新任地产老板朱荣斌所说,企滤“民企问题比较突出,地产但分析问题不要只局限在民企,国央这样才能对这场危机的企滤严重性,有完整的认识”。换言之,国企的资产质量、负债,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关注与审视。
在行业的深度调整期内,国央企承担了部分行业出清的重任,接盘暴雷企业烂尾资产,但他们也同样需要优先保持现金流,同样要打响利润保卫战、处理好手中的土储与资产。
虽然国央房企被捧得很高,有“富爸爸”的庇护,但也同样需要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诸如,某央企开发商要求员工打印纸张时必须双面打印,中午休息时全面熄灯,员工文具发放严控,下班关闭所有电器电源。
眼下,在很多地产人眼中,国央企存在一层滤镜,是一个绝佳“避难所”,哪怕降薪降职也要挤进去。但地产下行,对任何一家行业内公司都有所影响,进入国央企,并不代表可以躺平,过上早八晚五的生活。里面的员工,也会面临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甚至更严重的“内卷”。
利润难题
即便是央企掌舵人,也不得不承认经营方面的压力。
在中期业绩会上,中海颜建国直言市场短期承压,“当前的市场处于上下半场的转换期,转换期需要一段时间,包括行业出清,过程相当复杂,也是比较惨烈的。”
“惨烈”一词,准确地概括了目前的地产之难。近6成房企营收下滑、整体净利润同比“腰斩”、有2家房企资不抵债……一系列的数字,令人大跌眼镜。
身处其中的地产国央企也难幸免。在乐居财经关注的30家较有代表性的国央企房企中,上半年获得营收增长的有19家,但归母净利润实现提升的却只有9家,可见其整体盈利承压。
地产商净利下滑,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两三年前,房企拿地成本较高,眼下这些项目到了结算期,叠加行业下行,利润率下降在所难免。
T0P 4国资房企中,万科、绿地、保利、中海的营收分别为2069.16亿、2045.5亿、1107.23亿、1037.89亿。即使是这4家收入超千亿的房企,其净利也表现各异,呈现出不小差距。
其中,绿地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了48.98%,接近一半;素有利润王之称的中海,其盈利指标也下降了19.42%。万科则在今年半年度,才缓过神来实现止跌,获得10.64%的归母净利增幅。
此前,万科2021年的净利润,出现了上市31年以来的第三次下滑,甚至腰斩。除了疫情、毛利率降低等因素之外,还因为它顺带把部分项目、个别股权投资等,进行减值。
地产下行的大环境下,“增收不增利”的规律仍然适用于国企阵营中的大部分主体,只有少数能够“独善其身”。
比如“保三争一”的,仍是央企老大哥,它期内的营收1107.23亿,同比增23.1%;实现归母净利润108.26亿,同比增5.11%。在国资队列中,它与五矿地产、地产、等,都是为数不多实现营收净利“双增”的房企。
除此之外,变得较为激进的华润置地、成为纾困主角之一的、拥有发展“双曲线”的金茂,净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仅获得了0.84亿的归母净利,却要承受47.87%的负增长率。
上半年,头部国资房企都难逃利润下滑的魔咒,更别提规模较小的国央企。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本身并不高,犹如巨浪中的扁舟,任由狂风暴雨袭卷。
例如,手上项目不多的,期内营收增长11.31%,但结转的雍清丽苑一期、天下川三期等项目毛利都比较低,从而导致了整体利润的骤降。其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3亿元,转盈为亏,跌幅达到161.46倍,创下了地产商跌幅之最。
而控股营收、净利增幅超90%,扣非净利增幅达170%,虽盈利数据亮眼,但细看其业绩,仅仅是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出售,就贡献了近7成的净利润。换言之,其常规销售贡献的利润,并不多。
此外,、、首创钜大等的归母净利润,下跌的幅度也都超过两倍。
上半年日子都那么难过,下半年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华润置地首席财务官郭世清预测,”今年经营性物业承压还是比较大的,全年来看,经营性物业相比正常年份可能要弱一点。”
处置资产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国资房企、地方城投公司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兜底土拍市场、并购出险企业与项目、推动保交楼等,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河南铁投旗下的同晟置业入股建业,深圳特区建发控股驰援华南城,招商蛇口、长城资产、中信城开与佳兆业达成项目收购、合作等等。国资接连出手,给行业带来一束微光,促进了地产的出清。
叠加土拍市场上的发力,拿地名单上的国资愈发显眼。
克而瑞榜单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新增土地建面TOP 20的主体,就有14家国企。除了保利、华润置地、中海、万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中铁建、、中建东孚、武汉城建等,也出现在列表中。
对于国央企来说,民企缩表过冬,是迅速扫货的绝佳机会。然而,持续性的大范围拿地扩张,终究会导致企业债务激增与成本攀升。尤其是一些国央企在拿地时,更加关注高能级城市的优质地块,这进一步推高了进货成本。
直至今年中期,绿城、上实开发、首创钜大、远洋集团均处于“三道红线”黄档;保利置业、绿地香港均处于橙档;中交地产、金融街甚至处于红档。而A股公司中,京能置业、天房发展、、中交地产、、金融街、等的净负债率也都超过100%。
今年以来,地产销售不顺畅,一些国央企,面对三条红线与市场下行的压力,同样只能优先保住现金流,主动放弃部分利润。比如考虑到合作伙伴的经营风险问题,他们会选择从部分开发项目中退出,以此迅速隔离风险。
此外,他们也如民企一样,主动优化资产。例如,5月,绿地召开投资人电话会议时提到,计划用3年时间出售2000亿资产,每年500亿-700亿,包含自持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6月,远洋以50.2亿元出售丽泽写字楼;在此之前,它还将颐堤港项目资产转给了。
也是在6月,首创置业将旗下首置物业100%股权转让给金茂,代价为4.5亿元。大悦城地产则在9月中旬,将重庆项目股权卖给保利发展……诸如此类卖卖卖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地产国央企、地方城投等企业无疑将成为地产市场的销售主力。打赢利润保卫战、完成市场化转型,是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尤其是地方城投平台,他们手上握着许多土地资产,要最大化发挥土地的价值,加快推动项目入市,就必须考虑引入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而合作开发、小股操盘,甚至是代建模式,均是其后续寻找最优解的钥匙。
如果城投能与专业开发商实现互补合作,那么对于城投手中项目的产品品质、开发与销售进度推动等方面,都会起到最直接的帮助,提高项目利润的实现能力。
在市场上,也有许多代建商供国央企、城投公司选择。据乐居财经统计,目前已有超40家品牌房企,设立了代建板块,绿城管理、龙湖龙智造等均将业务的发力目标,指向了城投公司手中的充实土储。
裁员优化
年初时,猎聘网曾发过一份报告,里面提到2021年,房地产行业的裁员力度是所有重点监测行业中的第二名,第一名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教培行业。然而到了今年上半年,估计教培的第一宝座就要拱手让给地产了。
在如今风声鹤唳的地产圈,裁员、降薪,早已见怪不怪。越来越多的国资房企讲究“贵精不贵多”,依靠体系化去打仗。郁亮就曾亲口说过,“人少了,反而更专业更高效了。”
据媒体统计,绿地香港2022年6月底的员工数量为3250人,较年初减少757人,优化比例近19%;绿城和远洋上半年员工数量,也较年初分别减少了396人和668人,只不过因为这两家公司员工基数大,所以优化比例仅3.91%和4.49%。
另一边,金地也遭“裁员增利”质疑。上半年,金地的管理费用减少25.94%。管理费用的变动是因为人工薪酬的减少,该公司上半年应付职工薪酬28.34亿元,期初应付职工薪酬为44.2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了35.89%。
但在这一轮的深度调整中,国央企和民营房企在组织调整和人员优化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相较于许多民企被迫裁员求生来说,国央企减员大多是出于主动的战略或组织架构调整。
比如今年年中,中海地产华北区域就进行了一轮跨区域整合,确保区域规模适度,实现“市场、人员、资源”的整合协同。在干部的选用上,它也更偏向内部培养起来的精英。
华润置地也有类似动作。上半年,其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将华东大区整合为6大城市公司。还将组织定位由“总部做专、大区做强、城市做实”调整为“总部做专、大区做精、城市做实”。
调整后,华润置地总部共设16个部门,包括增设科技创新部,落实生产科技化、产品智慧化、数据资产化,做实科技赋能职能。
然而,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势必会带来人员上的变动。往好的说是“优化”“提质增效”,但其实本质就是“变相裁人”。
眼下,在很多地产人眼中,国央企存在一层滤镜,是一个绝佳“避难所”,哪怕降薪降职也要挤进国央企。
但地产行业下行,对任何一家业内公司都有所影响。进入国央企,也不代表可以躺平,过上早八晚五的生活,员工也会面临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以及更严重的“内卷”。国资房企对于员工的纪律要求,甚至比民企严厉,哪怕掌舵人“犯错”,也不可宽恕。
8月23日,仅仅一天就有五位地产老总“落马”,分别是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唐勇,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副总经理刘晖,建发房地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跃凯,厦门建发城服发展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施震,以及京城置地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姜建。
所以说,如今对国央企的认识,已经不能停留在“铁饭碗”“活少钱多”层面上了。
(责任编辑:休闲)
-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佘惠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 ...[详细]
-
耐克阿迪中国市场腹背受敌:lululemon抢风头,安踏李宁势头正盛
从细分赛道杀入的lululemon,业绩增长的光芒盖过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双巨头。近日,加拿大运动服装品牌lululemon发布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lululem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比起降本增效,对于当前“缩表”下的腾讯而言,如何寻找新的投资赛道显得更为重要。而在此前凭借疫情大环境营收实现大涨的近期 ...[详细]
-
白皮书预计2022年中国宠物实体市场规模达1158亿 食品价格和安全标准问题受关注
9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京东宠物战略升级发布会获悉,在宠物行业中,中国核心宠物猫狗规模将达1.2亿只,宠物家庭渗透率将在2022年达20%,宠物行业多渠道消费越发普遍。中国宠物消费行业经过2 ...[详细]
-
马斯克:Twitter Blue推出计划再次搁置 直到有能力解决冒充账号问题
来源: TechWeb.com.cn作者:艺艺子【TechWeb】11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当地时间周一,马斯克表示将再次推迟 Blue蓝V认证服务的推出时间,“直到平台有能力解决冒充账号 ...[详细]
-
国林科技9月20日公告,近日收到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发出的传讯令状原诉法庭高院民事诉讼2021年第1861号),因与公司《供货协议》纠纷事宜,万象矿业有限公司英文名:LaneXangMinerals ...[详细]
-
大众汽车为旗下标志性跑车品牌保时捷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设定了700亿欧元合701亿美元)至750亿欧元的估值目标。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将出售保时捷总股本12.5%的股份,此次股份出售的价格区间定为76 ...[详细]
-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 刘育英)十年来,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日举行第九场“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信部电子信息司 ...[详细]
-
将“惠民保”业务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大改革项目加以推进的浙江省,再度针对这一业务发文。11月22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银保监局、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浙江省惠 ...[详细]
-
观点地产网万科与另一家深圳本土企业之间的法律纠纷仍在持续,且看起来远未结束。中国宝安9月19日晚间公告,近日,该公司下属深圳市运通物流实业有限公司下称运通物流)、深圳恒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恒安房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