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光伏惊现造假疑云 未来还有个更大考验
当一个行业大热之时,大跌往往容易冒出“鬼故事”。光伏更
今年五月以来,惊现光伏行业可谓一路高歌猛进,造假成为了A股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未还宠儿,股价翻倍的考验企业数不胜数。
一方面,大跌俄乌冲突之下传统能源价格飙涨。光伏更欧洲甘心做“冤大头”,惊现为了缓解的造假用电问题,只能一个劲拼命加速新能源装机的未还进程。
另一方面,考验中美两大用电大户对新能源的大跌政策是层层加码,更是光伏更让行业坐上了快车道。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惊现宴席,随着A股中报披露期即将收官,部分光伏企业的业绩可谓是“见光死”。
不仅如此,8月29日午间,公众号赶碳号科技发文,公开质疑了光伏逆变器行业多家企业涉嫌出口销售数据造假。这在业内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另外,此前我们说过的通威切入组件业务,加剧了业内竞争,也引发了市场持续的担忧。
于是我们看到,A股的光伏行业这两天大跌,似乎已经有了潮水褪去的迹象。
先来大致看下这次逆变器造假疑云的来龙去脉。
从赶碳号科技的文章内容来看,主要的依据在于他拿到了一份正规渠道的中国光伏企业海关数据。
而对比海关数据和企业披露的销售数据,他发现这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他主要选取了三家光伏逆变器企业,两家正在IPO的古瑞瓦特、首航新能,和已在A股科创板上市的。
其中疑点较大的内容有:
根据巴西海关的数据,国内逆变器龙头古瑞瓦特2021年在巴西只有13笔订单,按其同类产品相同重量的报关价格估算,价值约在130万美元左右。
然而,据古瑞瓦特的招股书介绍,其第一大和第五大客户均为巴西客户,2021年度共计达成7.3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和估算的数据相比相差了70倍以上。
此前该公众号还发文质疑称:
巴西逆变器市场的规模超过8.50亿元,而古瑞瓦特就占了至少7.31亿元。
但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巴西逆变器市场的前二是和华为,古瑞瓦特仅排在第三。这就让前面的数据显得非常可疑。
当然,由于不是所有国家的海关数据都会公开,因此数据是不完整。
但赶碳号科技的主要观点在于,数据的差距不应该如此巨大。
此外,他还强调了一个问题。
从光伏行业起步以来,质疑声一直都存在。
2020年中国能源报曾发文质疑光伏逆变器的两大龙头存在“数据注水”的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戴思源甚至曾坦言,“逆变器生产企业虚报出货量的情况客观存在。”
对于造假疑云,很多数据难以查实,我们也无法下定论,只能保持中立观点。
如果读者中有行业内的朋友,也欢迎各位分享一些所了解到的信息。
尽管造假疑云有些捕风捉影,但是业绩糟糕的现实则是铁板钉钉了。
整个光伏逆变器行业的上市公司,从今年五月算起,涨幅少则150%,多则700%。
然而相比之下,不少企业的半年报业绩可就寒酸太多了。
最让人咋舌的当属29日晚间固德威的半年报。
上半年总营收14.52亿元,但归属净利润仅有5462万元,同比更是下滑64.32%。
固德威的股价近四个月几乎涨了400%,总市值一度突破500亿元,截至8月30日收盘还有480亿元。
某位券商研究员对此就在朋友圈里发起了灵魂拷问:
另一家逆变器企业禾迈科技,顶着A股股价(最新1026.83)仅次于茅台的名号,也在财报公布后被市场狠狠收拾了一番,单日大跌14%。
相信散户朋友们也看得明白,这个行业的泡沫不是一般的大。估值比不少专攻“卡脖子”环节的芯片企业还高。
然而逆变器的技术含量能赶上芯片吗?恐怕不行。
此前我们在4月关于阳光电源的文章中说过,光伏逆变器的技术含量并不算非常高。
光伏逆变器的价格一般占总成本的5%-10%之间,不算贵但比较关键,与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息息相关。
但无论如何,光伏逆变器本质是典型的工业产品,更多讲的是成本和规模,容易被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企业跨界竞争。
要知道,华为2013年才介入逆变器领域,仅仅花了3年时间就做到了全球市占率龙头。
而阳光电源从97年就开始做这行,目前也就是和华为将将打成平手的样子。更不用说行业内其他的企业了。
再举个例子,A股逆变器行业中的,原本做的是空调热交换业务,名不见经传,但近来却势头异常迅猛。
仔细一查,德业股份在2016年收购了宁波大学的一个创业团队,获得了两项关键的光伏逆变器专利,在行业爆发期直接就起飞了。
更有趣的是,根据论文的信息来看,这个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甚至都不能算逆变器本专业,还是都是本科学历。
这些足以说明,从技术层面上,逆变器行业很难有理由获得过高的估值。
从研发费用上看,整个逆变器行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大约都在5%~7%左右,也很难称得上高科技行业。
要说我国逆变器企业的竞争力在哪,无疑还是和大部分新能源企业类似:政策推动下的产业集群、成本控制、客户渠道、可能还包括优秀的管理经营能力等。
对比全球其他国家,能做好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有不小难度了。
总之,有些时候A股市场的估值很难从理性角度来思考,背后往往存在一些“人情世故”。
大家在听故事的同时,千万不要陷得太深了。
最后,今天盘后又传出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正式减持的消息,尽管减持的比例不高,但可能象征性意义不小,毕竟上一次传言就让市场慌得不行。
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来说,这一记实锤或许又将带来新一波考验。
(责任编辑:百科)
-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环球时报记者 高雷 李佳寅]英格兰队与伊朗队21日在2022年世界杯B组首轮相遇。这是两支球队在世界杯历史上首次交手,6∶2的最终比分让英格兰球迷狂喜。但英格兰当地球 ...[详细]
-
8月31日,龙光集团3380.HK)发布中期业绩,无论是股票的复牌,债务上的主动管理,还是有质量的交付,龙光集团始终都在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回应外界的关注。成功复牌提振信心复牌是龙光集团释放的第一个积极信 ...[详细]
-
31日,刘畊宏相关方道歉,并公布当时燕窝事件退赔进展。对此,杭州麦空表示,2020年9月到10月,其提供选品的“茗挚”品牌碗装燕窝产品在刘畊宏夫妇直播间共计销售177单。同年11月,其它直播间爆发燕窝 ...[详细]
-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 秦虹:山东全面推行“先验房再收房”,是山东省有关政府部门对购房人对住房质量关切的积极回应。购房可以说是在一个人一生中家庭支出金额最大的一项,有的家庭 ...[详细]
-
11月22日晚,逸仙电商YSG)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公告显示,逸仙电商第三季度实现营收8.58亿元。护肤业务保持较强增长势头,实现营收2.69亿元,同比增长33%,占总营收比例上升至31. ...[详细]
-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杨翔菲)据猫眼专业版最新消息,截至8月31日24时,2022年暑期档总票房91.34亿元,观影总人次2.34亿,总场次2969.25万场。其中,《独行月球》票房28.96亿元, ...[详细]
-
车辆统筹泡沫戳破?纠纷、理赔风险接连暴露,模式可持续性存疑频遭行业、司法警示
图片来源:东方IC)被视为车险相互保的车辆安全统筹,近两年争议不断。投保难、遭拒保的货车车主将其视为填补风险保障的稻草,但频频暴雷、引发纠纷的车辆安全统筹却在时时向消费者提醒这一模式的“不靠谱”。近日 ...[详细]
-
8月3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正式发布了优化业务规则体系的公告。新规则体系以“业务办法+品种细则”为框架,对原有业务规则体系进行了大幅度改造重塑,旨在建立更加具有拓展性和兼容性,更能适应期货市 ...[详细]
-
“石家庄茅台”跌超7%!擦亮眼睛,这些网售药品不是连花清瘟,公司发声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11月23日A股窄幅震荡,在“中”字头股票继续大涨的支撑下,沪指表现相对偏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26%,深成指跌0.27%,创业板指跌0.14 ...[详细]
-
美国华盛顿特区近日起诉MicroStrateg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税务欺诈,称他在该地区生活了十多年,却逃避缴纳了超过2500万美元的所得税。塞勒是比特币最大多 ...[详细]